京津冀协同十年 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方面,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区域PM2.5比2014年下降了近六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国新办2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是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在这其中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有什么安排部署? 筑牢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一道屏”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 措施落地见效,成绩有目共睹。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京津冀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从“APEC蓝”到“北京蓝”,实现蓝天常驻。在水环境联保联治方面,京津冀三地连续七年开展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共同提升了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 联合行动之外,三地也在因地制宜,自觉进取,自我鞭策。例如,河北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成为区域空气质量最优城市。北京市通州区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抓好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提升同城化效应。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拔地而起,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随着北京绿色交易所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城市副中心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 “华北之肾”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 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这其中,“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成为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白洋淀生态独特、形态特殊,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这里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整个华北地区。 “当前,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中央区域办也制定白洋淀治理规划,而且我们推动河北和北京、天津,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压实这方面责任。通过几年的治理,目前白洋淀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生态优、环境美加快实现。”郭兰峰说。 除此之外,《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实施,压实了全流域38个县(市、区)责任,一体推进补水、治污、防洪,统筹实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有效治理淀中村、淀边村生活污水,建立常态化补水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当前,白洋淀区域野生鸟类达到了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据统计,全世界只有1000多只的‘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淀区安家,它对环境极其敏感,它安家了,说明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是非常优良的。”河北省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在发布会上表示。